2021 国殇节特会
第四篇 恢復約翰福音中的主觀真理
聖經中的真理常是兩面的-客觀的一面和主觀的一面;這兩面是同樣的重要。客觀的真理,人比較容易看見;但主觀的真理,比較不容易看見。比方說,人犯了罪,頂撞了公義的神,因此神來審判,要犯罪的人下火湖。關於這一面,人比較容易看見。但是人犯罪不僅頂撞了神的公義,並且也敗壞了他的所是,(生命、性情);撒但的毒進到人裏面,人被污染了。這一面,人往往看不見。這兩面的真理,主都要恢復;不過在主觀一面真理的恢復是特別的寶貝。
這一篇信息的綱目列出兩組經文給我們看到真理的兩面。第一組經文是在羅馬書。羅馬書八章34節:『誰能定我們的罪?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,而且已經復活了,現今在神的右邊,還為我們代求。』請問這一節是客觀的真理還是主觀的?當然是客觀的。因為基督現今在天上,在神寶座的右邊為我們代求。羅馬書八章10節:『但基督若在你們裏面,身體固然因罪是死的,靈卻因義是生命。』基督不光救贖我們,在神面前擔當我們的罪,並且還在我們裏面,帶我們活出義的生活,作一個公義的人。這是從羅馬書來看,客觀的真理和主觀的真理。
還有一組是在歌羅西書。歌羅西書三章1節:『所以你們若與基督一同復活,就當尋求在上面的事,那裏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。』這一節是客觀的。基督成功救贖,復活之後,就坐在神的右邊。歌羅西書一章27節,『神願意叫他們知道,這奧祕的榮耀在外邦人中是何等的豐富,就是基督在你們裏面成了榮耀的盼望。』基督一面在神面前擔當我們的罪,叫我們不致下火湖,另一面祂在我們裏面作我們的生命,使我們藉著生命的長大成熟,有一天和祂一樣進到榮耀裏。這是主觀的。從這兩組對比的經文,我們可以看出主觀的真理和客觀的真理,各有其講究,並且主觀的真理是格外的重要。已過真理的恢復,比較著重在客觀的一面,在主觀的一面,人們的看見不彀,但是主的恢復特別帶我們看見真理主觀的一面。
在綱目裏,有一個點需要有一點的解釋。『基督作我們客觀的義,使我們能滿足公義之神的要求,』這是使我們得拯救脫離審判。『而基督作我們主觀的義,使我們能滿足得勝之基督的要求。』一面基督為我們在神面前,滿足神公義的要求,另一面基督在我們裏面,要從我們裏面活出來,滿足得勝之基督的要求。得勝的基督勝過罪惡、肉體、世界、以及種種的敗壞;當祂從我們身上活出來的時候,我們就跟祂一同得勝了。所以基督徒不能光有客觀的義,還得有主觀的義;如果我們有主觀的義,就能彀跟基督一樣,是得勝的。
從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豫表,我們也可以看見真理客觀的和主觀的兩面。滅命的天使一看見塗在以色列家門楣、門框上的血,他就越過去了,那一天稱為逾越節。另一面,在那一天晚上,以色列家,一家烤一隻羊羔吃。他們吃了就得著力量,走出埃及,進入曠野。這給我們看見,客觀一面有血來應付神的要求,主觀一面有肉來應付出埃及的需要。所以客觀的和主觀的是同樣的重要。客觀的是地位上的;我們一相信主,就得著了。以色列人把血一塗在門楣、門框上,就蒙拯救了。然而羔羊的肉,不能只是在出埃及的那個晚上吃,必須天天吃。怎麼可能天天吃呢?這就是吃嗎哪了。藉著吃嗎哪,人就有力量在曠野走三十八年多。這是一生之久的,是生機的,是生命的。救恩有這兩面的講究。
客觀的救恩包括救贖、稱義、和好;這些都是在神面前的,是藉著基督的死成就的。主觀的呢?人吃羔羊的肉或者嗎哪,就被聖別,在生命、性情上有變化,至終模成神兒子的形像;這些是生命上的,藉著基督的生命成功的,是一生之久的,是人藉著吃主、喝主得著的。這兩面,我們都需要。
當我們在這兩面來經歷基督之後,就成了召會。在約翰福音裏,雖然沒有召會這個辭,但有七個點給我們看到召會。在週六晨興聖言的信息裏,題到五個點,但綱目列出七個點,(另外兩個點,包括那靈的新孩子和羊羣。)盼望弟兄姊妹都能知道這七個點:子粒、弟兄、葡萄樹、新婦、神的家、新孩子、和羊羣。
我們都是主耶穌這獨一麥粒落到地裏死了,所繁增出來的子粒。我們這些子粒被磨成粉,作成一個餅,就是召會。這是主觀的。第二是弟兄。主耶穌還沒有死而復活前,祂稱祂的門徒為朋友。當祂復活之後,祂告訴抹大拉的馬利亞,『…不要摸我,因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;你往我弟兄那裏去,告訴他們說,我要升到我的父,也是你們的父那裏,到我的神,也是你們的神那裏。』(約二十17。)這時,門徒們成了主的弟兄了。第三是葡萄樹。主是葡萄樹,我們是枝子。葡萄樹很特別。一般的大樹都有主幹,主幹長大之後,就分枝。但是葡萄樹沒有主幹,葡萄樹一長出來就分枝。比方葡萄樹從地裏長出十根枝子來,這十根枝子越長越長,加起來就是葡萄樹。葡萄樹的生命表現在那裏呢?表現在枝子上。許多枝子的生命合在一起,就是葡萄樹的生命。第四是新婦。基督得著召會作祂的擴增。施浸者約翰說,『祂必擴增,我必衰減。』(約三30。)第五是神的家。神的家就是父的殿,就是基督的身體。另一個點是那靈的新孩子,也就是新人。第七是羊羣。
如果我們有這些看見,並且有經歷,召會在神面前就成為筵宴之家。主耶穌在受死以前,祂白天到耶路撒冷,晚上回到伯大尼,在患過麻瘋的西門家休息。在那一次的筵宴裏,馬大、拉撒路、馬利亞也在那裏。馬大在那裏服事;拉撒路在那裏作死而復活的見證。拉撒路不需要作什麼,他只需要坐在那裏,就見證主耶穌是叫死人復活的。拉撒路本來已經死了四天,他的屍體在墳墓裏可能都臭了。但是主耶穌在他的墳墓門口喊,『拉撒路,出來!』他就出來了!因此很多猶太人來看。他們看到拉撒路,就信了耶穌。還有馬利亞打破玉瓶,把香膏倒在主耶穌的腳上。為什麼是倒在祂的腳上呢?那時的人們吃飯不是坐在椅子上,而是臥在席上。身體在席上,但是腳在席子外面。馬利亞就把香膏抹在主耶穌的腳上,用她的頭髮擦乾。馬利亞用她絕對的愛,上好的愛來愛主。反之,門徒猶大的眼睛一直盯在錢上。他說這個香膏可以賣三百銀幣分給窮人。猶大賣主耶穌時,祭司長只給了他三十錠銀子。今天如果我們所在的召會有上述三種情形,就成了主的筵宴之家。
巴不得我們寶貝主觀的真理,天天經歷基督作我們的生命,靠著調和的靈支取祂的豐富,使我們所在的召會成為筵宴之家。
劉遂弟兄講於花蓮市
7/17/21